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研动态
-
核塌缩超新星爆发多样性及大质量恒星演化
科研动态
核塌缩超新星爆发多样性及大质量恒星演化
报告人: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天文馆馆长(2019-2023)。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曾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恒星及其高能爆发方向的研究,基于国内外观测设备系统开展了超新星搜寻、后随观测、前身星物理、爆炸机制及宇宙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建成并运行分钟频率的大视场巡天设备TMTS
报告人: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天文馆馆长(2019-2023)。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曾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恒星及其高能爆发方向的研究,基于国内外观测设备系统开展了超新星搜寻、后随观测、前身星物理、爆炸机制及宇宙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建成并运行分钟频率的大视场巡天设备TMTS,并以此开展极短周期时变源的搜寻以及多波段协同观测研究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特殊恒星及双星系统。已发表SCI论文200篇(包括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10篇),获引用~1.3万次。曾入选基金委杰青及国家人才计划项目,获中国天文学会黄授书奖、腾讯科学探索奖等奖项。摘要:
在近邻宇宙中,由大质量恒星中心铁塌缩形成的超新星爆发占到超新星探测总数的70%左右,它们是宇宙重元素的主要贡献者,爆发过程伴随着中微子、引力波、激波突破等重要物理现象。现代大视场时域巡天揭示了核塌缩超新星爆发呈现复杂多样的观测特性,对其观测研究有助于验证和进一步完善了大质量恒星演化理论。本报告将概括性介绍各类核塌缩超新星观测和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清华大学团组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如前身星性质测定,发现超新星爆发激波辐射的反常温度演化现象以及脉动对不稳定爆发机制的观测证据等。特别是,基于两颗近期爆发的近邻II型超新星第一缕光的探测,我们对其前身星性质、星周环境以及爆发几何结构等进行了重要的限制。- 上一篇:山东大学拟清退3名研究生
- 下一篇:江西拟终止4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